哈囉大家好,我是AfteR~
今天來聊聊越南彎角大鍬吧
76mm
76mm
中文名:越南彎角大鍬形蟲
學名:Dorcus curvidens babai
產地:越南大叻
親代: 66*43
累代:CBF2
飼育紀錄
2023/6/24 配+投
2023/7/23 取母蟲,10幼以內
2023/8/19 取幼蟲入菌,1隻菌瓶其餘250ml菌杯
2023/9/29 1隻產房遺漏個體,入菌
後續採不同飼育方式
菌瓶組,2隻公蟲
編號 | 1 | 2 |
2024/2/13 | 24g | |
2024/2/25 | 21g | |
2024/5月 | 69mm羽化 | |
2024/6/6 | 蛹 | |
2024/8月 | 76mm 羽化 |
菌杯組,2隻公蟲
2023/11/23 3-5g/5.9g 250ml菌杯
2024/1/21 8-11g 250ml菌杯
2024/3/16 前蛹/7g
2024/5月 羽化49mm/44mm
嘛,去年(2023)在飼育規劃上一直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,想蒐集各式各樣的大鍬,覺得所有大鍬都蒐集完畢是一種很厲害的成就,但同時又不想花錢,主力的蘇門亞齊和帝王巨扁也都還在用CP值飼養的思維去篩選,種公除了選熟悉的飼育家養出來的以外,價錢可以說是全部的考量了,90mm和91mm的蘇門亞齊還跟那位飼育家殺價,雖然在年底的時候調整方向,慢慢改變這樣的思維,但對大鍬的態度始終如一,一個字,省,所以蟲蟲給我的報應就是一個字,慘。
2023年蘇門亞齊巨扁飼育報告 連結
76mm
先說產房,產房取幼蟲的時候發現一隻感覺是公幼蟲的丟菌瓶,剩下瞎猜是母蟲的就先丟250ml菌杯,菌杯還是其他菌瓶換三齡巨扁幼蟲時挖出的菌,真的不願意多花一分錢!!
過不到一個月,250ml菌杯就被吃完,所有幼蟲都在上面咬蓋子,因為感覺不大,就還是猜他們是母蟲,然後又不願意買新菌,所以這一批小可憐又等到蟲室搬遷完,稍微穩定下來後趁著巨扁入菌的時候再換入250ml菌杯,沒錯,250ml而已,其實,我是有想過裡面應該有幾隻是公蟲的,因為給的營養太差了,不可能吃胖的,但不管了,省錢第一。
果不其然,噠噠~揭曉時發現雞雞牙了,其實從容器外看蟲都會覺得挺大的,不過幻想終究只是幻想,5月羽化49mm,比蘇門巨扁母蟲還小啊(當時剛挖出57mm母蟲)。好家在我當初放了兩隻到菌瓶裡,雖然過6個月才換也是挺狠的,但越南彎角幼蟲食量真的不大,菌瓶外觀很難判斷公母與進食量,所以幾乎都等到確定公蟲後才換菌。
至於飼育的改進方式呢~我想不用多說甚麼了吧,亂養蟲還毫不掩飾,真可惡!
嘛~但這次飼育也算有收穫,至少驗證越南彎角大鍬的抗壓性,250ml菌杯三杯就可以養活越南彎角大鍬了,菌瓶組若正常時間換應該是三瓶,整體飼育期間並沒有因此縮短太多,但還是有影響,菌瓶組第2隻應該是因為換第2瓶時讓幼蟲產生壓力,造成催蛹效果了,76mm那隻應該就是...靠運氣吧。
下一輪在同樣的飼養時間點與溫度上應該是可以第一瓶使用菌瓶,且不管進時狀況如何,第二瓶直接使用1400ml重壓菌,最後觀察進食狀況決定是否使用第三瓶,然即使使用第三瓶,應該以窄口瓶為佳,一方面提供幼蟲進食空間,一方面創造因飼育空間縮小造成之環境壓力,進而提高化蛹機率,最後一方面省錢。
以上時程預計會是6月中投產,8月底入菌,1月初入1400ml後觀察後續,唯若12月與1月溫差過大,因幼蟲敏感容易直接催蛹。
76mm
至於投產時間更正部分,晚1~1.5個月投產可能沒問題,因為從250ml飼養法推斷,即使環境壓力大,在溫度降低時,越南彎角大鍬並沒有在11月換杯後化蛹,所以猜測越南彎角化蛹可能所需的基本能量應該超過一瓶菌瓶或500ml,所以第一瓶就化蛹的機率不高,使用第二瓶時程選1月底2月初,這樣回暖時應該就可能會化蛹了,整體飼育情形會跟編號1時程接近,但第二罐稍微提早
最後...嘛,雖然規劃好明年飼育方式,但這些都是假設,感覺最後會因為想省菌瓶的關係大改(?),而且因為大鍬養的少,還沒深刻體會大鍬險惡的搶冬習性,所以目前養大鍬整體感覺是一切隨緣,我覺得最好的方式還是以觀察菌的狀況決定是否換瓶這種方式為主,時間為輔,等到養了更多大鍬之後再來看看哪邊需要調整吧
如何避免大鍬搶冬 連結
(有關下一輪飼育方式之論述為個人推斷與假設哦,沒有科學根據與統計數據,請斟酌參考)